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
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,讲述的是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患过程中,展现出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精神的故事。具体来说:背景:远古尧帝时期,黄河流域洪水频发,农业遭受重创。为解决水患,尧帝先选鲧治水,但未能奏效。继位的舜帝委任鲧之子禹接任治水重任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
1、背景:临危受命
上古时期黄河泛滥成灾,百姓苦不堪言,大禹的父亲鲧(gǔn)治水九年,用“堵”的方法失败,被舜帝处罚,大禹临危受命,接下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2、方法:改堵为疏
大禹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,认为光靠“堵”不行,他带着助手,翻山越岭,实地考察,摸清水流规律,最终,他提出了革命性的方案——“改堵为疏”!就是开挖河道、疏通水路,把洪水引导到大海里去,这方法虽然工程浩大,但治本。
3、艰辛历程:三过家门而不入
治水工程极其艰巨,大禹全身心扑在上面,整整在外奔波了十三年,这期间,他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:
* 第一次路过,听到妻子分娩的呻吟和婴儿的啼哭,他咬咬牙,没进去。
* 第二次路过,看到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向他招手,洪水紧急,他挥挥手又走了。
* 第三次路过,儿子已经能跑能跳,拉着他的手叫爸爸回家,他摸了摸儿子的头,强忍思念,再次踏上治水的征途。
不是他不想家,而是他知道,洪水早一天平息,千万个家庭才能早一天团圆。
4、功绩与意义
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,大禹终于成功制服了洪水,让大地恢复生机,百姓安居乐业,他的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成为公而忘私、舍小家为大家的千古美谈,他不仅治了水,更因其卓越的功勋和无私的品德,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,建立了夏朝,他“改堵为疏”的智慧,也被视为中华治水乃至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,影响深远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大禹为啥三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?
这事儿得从当时洪水泛滥说起!我(大禹)接了老爹鲧的烂摊子,带着大伙儿治水,天天泡在泥水里,不是不想回家,可洪水不等人啊!第一次路过听见媳妇儿生孩子,第二次看见儿子在门口玩,第三次孩子都十来岁了……但一想“我进去喝口水,耽误半天功夫,下游又得淹死多少人”,咬咬牙还是走了。
2、大禹治水用了啥妙招?
我老爹鲧就知道堵堵堵,结果越堵越崩!我琢磨出“疏通河道”的法子——把水引到大海里,带着工具翻山越岭,劈开龙门山(现在山西那儿),把黄河水引出去,还搞了“分区排水”,哪儿低洼就往哪儿导流,整整13年,鞋磨破几十双,终于把华夏大地从水里捞出来了!
3、大禹老婆没怨言吗?
我媳妇儿涂山氏可太不容易了!怀儿子启的时候我就在外头跑,后来她一个人拉扯孩子,传说她等我等急了,还跑到工地上变成石头(后来石头裂开蹦出启),但百姓都说她贤惠,知道我是为了天下人——要不咋能成“三过家门”的模范夫妻呢?
4、这故事现在有啥教育意义?
说白了就是“责任大于天”!现在当领导的、干工程的,不也得学我这种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劲儿?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科技发达了,视频电话总能打一个吧?(笑)但核心精神没变:该扛事儿的时候,别光想着自己舒坦!
本文来自作者[繁逸翔]投稿,不代表亿佳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j-fhl.com/ylzx/202508-63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亿佳号的签约作者“繁逸翔”
本文概览: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,讲述的是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患过程中,展现出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精神的故事。具体来说:背景:远古尧帝时期,黄河流域洪水频发,...
文章不错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》内容很有帮助